来自四川乐山市夹江县的竹纸制造工艺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这里有一千多年的古法造纸技艺历史,生产的夹江书画纸更是被张大千誉为“国之二宝”,与安徽宣纸齐名。夹江竹纸因其品质优良,种类繁多,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历史悠久。无论是制作书画、字帖,还是包装装饰,夹江竹纸都是最好的选择。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精湛的制造工艺,感受竹纸之美。或许有好多朋友们想了解哪里的制造工艺精湛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 蚂蚁新村6.3最新答案相关内容,既然如此感到兴趣的不要错过哦!与神奇下载HttPS://WWw.sQXzz.coM编辑继续往下看吧
哪里的制造工艺精湛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 蚂蚁新村6.3最新答案
1. 哪一地区竹纸制造工艺精湛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
德阳市绵竹县
乐山市夹江县
2.答案:乐山市夹江县
3.答案解析:
省乐山市夹江县位于青衣江畔,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古法造纸技艺历史的地方。这里生产的夹江书画纸被张大千赞为“国之二宝”,与安徽宣纸齐名。夹江竹纸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夹江手工纸就因其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
4.推荐
郭宅大蜡烛被原副委员长严济慈先生称为“一绝,郭宅巨蜡”,是出于百工之乡东阳郭宅镇的一种工艺巨蜡。据东阳市志记载:郭宅大蜡烛,高丈余,断面直径尺许,重四五百斤,外漆以朱红,绘以龙凤,共二根。每年正月十八在郭宅安庆庙庙会迎展,连续可燃300多天。
大蜡烛工艺精湛,历史悠久,是木雕、制蜡、堆塑、剪纸等多种工艺与文化融汇的结果,在迎展中,它还结合民间武术、民间音乐、民间舞龙等为一体,使之成为具有娱乐、欣赏和观赏价值的民间艺术精品,有东阳民间娱乐“四大之一”的美称。
郭宅大蜡烛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每年正月十八日庙会,都要举行擎抬大蜡烛活动。郭宅大蜡烛前有清道族旗8面,大行灯8盏,大鼓1面,先锋8支,火刀8把,大铙16把,执事兵器36件,蜈蚣旗30面,盾牌、大刀各24件,神大锣40面,灯门8个,民乐吹打3班。后有大蜡烛两根,高达5米,断面直径50厘米,重达500多公斤,每根大蜡烛由32个壮汉擎抬。左边烛上有一条金碧的盘龙,右边烛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彩凤。
省市梓潼县属于哪个省
阆中风景区有那些?
贡院\张飞庙\华光楼\民俗会馆\杜家客栈\李家大院\张家小院\胡家小院,可乘坐嘉陵江仿古游船畅游嘉陵江。
阆中市地处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邻仪陇、巴中,南接南部,西连剑阁,北毗苍溪,距省会成都300公里。现辖71个乡镇(48个乡、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耕地万余亩,人口86万,其中城市人口近20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回、蒙、满、苗、彝、壮、侗、水、黎、布衣、高山、纳西等。主要为汉族,人口占99%以上;其次为,设有博树乡。
阆中境内有两大山系:嘉陵江以东属巴山山脉,以西属剑门山脉,两大山脉分支余脉,在阆中市分别呈西北至中南,东北至西南走向,形成东西北部高,中部低的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处在川北低山区向川中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最高点为龙泉镇的马鞍山,海拔888.8米,最低点为最南端的朱镇乡猫儿井嘉陵江段,海拔328米。境内平坝、低丘陵、高丘陵、低山、台地、山原兼而有之,属低山地貌为主和少数丘陵带坝地形。
阆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7C,月较差和年较差不大,常年无霜期29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33.8毫米。
阆中境内有“一江四河”:嘉陵江纵贯南北,东河、构溪河与西河、白溪河分别从东西两侧注入嘉陵江,与遍布全县的169条溪流结成树枝状水网,水资源丰富。嘉陵江上十三座航电枢纽工程,其中两座就在阆中境内,即河溪金银台和市郊沙溪场航电工程,这两大工程全部竣工后,不仅大大增加发电量,而且千吨船可以从上海、重庆经阆中直达广元。金银台大坝至阆中城长达25公里的宽阔水面,还是旅游开发的黄金水域。
阆中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豌豆、薯类为主; 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油桐、蚕桑、药材为大主;猪、牛、羊、鸡、鸭、鹅、鱼饲养普遍;药材、广柑、红桔、雪梨等畅销国内外。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遍布农村的蔬菜、瓜果、药材、蚕桑、林木、禽、水产、观光农业等产业带。已探明矿产10余种。井盐业开始于唐代,砂金开采于。阆中储油构造良好,石油、天然气自八十年代初开发利用。
阆中交通方便。除水上交通外,公路有国道212线、省道302线纵横通过。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至成、渝两地快捷方便。市内全部乡镇通公路。邮电通讯网内外,电话城乡普及。
古城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位于东北部,嘉陵江中游,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为巴蜀要冲,川北重镇。据考古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战国时为巴国国都,秦灭巴置阆中县迄今2300多年。历代在此设郡、州、府、道治所,蜀汉张飞镇守阆中7年,死于阆中,葬于阆中;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明末清初为省临时省会达10余年之久。阆中一直被封建帝王视为川北、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宝地”之美誉,三面环水,四面环山,水在山中,城在水中,风光钟灵毓秀,如诗如画。阆山阆水养育了世界西汉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辅佐刘邦还定三秦的巴人领袖范目、唐宋尹陈兄弟四状元和蜀中花木兰韩娥等无数名人、无数文人客慕爱阆中风光,来此旅游并留下大量珍贵墨宝和不朽诗篇。
阆中古城保护完整,风格独秀。古城建址是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是唯一保存规模最大的古城,现有古城面积1.78平方公里,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是建筑艺术的实物宝库。
阆中文化底蕴淳厚,名胜古迹众多。阆中是华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传说伏羲的华胥在此育了伏羲,阆中是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雄浑、神秘的巴渝舞是舞蹈研究的活化石;阆中是三国寻踪游的主要目的地,吸引着大量海外游客,阆中是汉唐天文研究中心,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在此隐居,阆中是状元之乡,从隋推行科举考试以来,共考中4名状元,116名进士,400多名举人。阆中文化繁荣,儒、道、佛、、教五教并存。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巴寺、福音堂、贡院、华光楼等文物景点200多处。味道纯正的民间灯戏,技艺精湛的皮影、剪纸,可以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
阆中灵奥秀丽,阆中天下稀少;携无限风光,容万千云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阆中这片热土在阆中市委,市的下更是翻天覆地,日新月异
朋友请来走一走看一看,定能让你回味无穷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地理位置
阆中市位于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与巴中、仪陇县相邻,西北与剑阁县毗连,西南、正南与南部县接壤,北与苍溪县交界。总面积1887平方公里,境内聚居有汉、回、藏、蒙古、高山、纳西等19个。
历史渊源
阆中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相传为远古帝王伏羲诞生的地方。商周时代,阆中是巴国北部重镇。战国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国由重庆迁都阆中。秦统一后,于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阆中县治未动,县名不改,是全国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县城。阆中历来是川北的、经济、军事和中心,历代封建王朝都在阆中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清还曾在阆中设省会达17年之久。解放后,阆中曾属南冲地区管辖。1986年,经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撤县设市后,成为我国的一座全开放城市。
旅游资源
阆中风光秀丽,名胜众多。城周有“锦屏春色”、“嘉陵秋水”、“梁山戴雪”、“云台仙风”等阆中十景。城内的古街道交错纵横,91条街巷中有20多条街巷仍保持着唐宋时的建筑风格。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构造方法,细部装饰和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现牌保护的居住点143处。这些官宅、民居的共同特点是:古、雅、幽、翠。临街的小木屋都有外柱廊,出檐数尺,供行人遮阳、避雨。建筑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一棵印、正方形、多子形。有些院内回廊曲径,古朴典雅,具有南方园林特色。在街道交汇处,往往有楼台拔地而起。其中“阆苑十二楼”之一的光华楼,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仍保持唐代风貌,楼高4层、36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顶,上覆琉璃瓦,配以雕梁画栋,金碧,为国内所罕见的古建筑。因此,阆中自古以来就有“蜀中胜地”、“阆苑仙葩”的美誉。
此外,阆中还是我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著名的“佛都”。众多的寺庙、道观、教堂都保存完好。有始建于唐、重建于元,结构宏伟的永安寺建筑群及“佛都”观音寺和五龙庙;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保存完好、国内罕见的佛身衣纹为凸文的唐代10米高的佛石窟和唐宋碑刻;有教圣地的巴巴寺和技艺精湛、玲珑剔透的砖雕群;有与江西南昌腾王阁比肩齐名的阆中腾王阁;还有张宪祠、洞、魁星楼、吕祖殿、清棚等名胜景观200多处。
阆中既是座历史古城,也是座文化名城。远在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这里已是我国天文研究中心,诞生于阆中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浑天仪,奠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说基,否定了“天圆地方”之说。他还于公元前104年创造了《太初历》,在延用了1000多年。随后,在汉哀帝时期和蜀汉时期,阆中又先后出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两代和周舒、周群、周巨明祖孙三代等多位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到了唐代,袁天罡、李淳风等天文学家也先后定居阆中,观测天象,研究天文。李淳风撰写的《乙巳占》,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气象学专著。他在书中将风力定为8级,这在世界上是首创。李淳风和袁天罡最后都逝于阆中。今遗有淳风寺、淳风街和李淳风墓碑,袁天罡墓、天罡街和天宫院等遗址。
地理资源
阆中的资源十分丰富,北有潘龙山,南有锦屏山、北塔山,属低山地貌和少数浅丘带坝地形,土地肥沃。城区代偏居西部,三面环嘉陵江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因此阆中的各种农经作物出产丰富,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中药材等。桑、桐果、林颇具优势。“东河桐油”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1516年就已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阆中的野生动植物也很丰富,刺犁、杜仲、白蜡、板栗等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多种。境内还有鲟鱼、大鲵、金钱豹、银杏、红豆树、楠木等10多种动植物列入珍稀保护品种。
经济建设
近年来,阆中市形成了以丝绸、棉纺、服装、食品、化工、皮革、机械、医药、建材、玻璃、工艺美术等门类齐全,具有较大规模的新兴工业体系。阆中是我国的老茧区、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历代多产绫、绢、绸、彀等丝织贡品,有“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的美称。而当地生产的保宁醋,亦名保宁麸醋,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全国四大名醋之一。
阆中有哪些旅游景点
阆中古城
阆中有什么好玩的,不能错过的就是阆中古城了。阆中古城这里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古城有多个入口,主要为状元坊,城内街道布局基本呈东西或南北走向,大多数十字路口都有清晰的导览图指示牌,绝不会迷路。登上古城华光楼,可纵览古城全景。此外,古城南郊的锦屏山、与古城一江之隔的大佛寺和城西武庙街的名城展览馆,都是值得驻足的好地方。
锦屏山风景区
锦屏山因山色锦绣,美如画屏,而被康熙皇帝命名为锦屏山。这里古迹众多,是古海州文明的发祥地。景区内主要有孔望山、桃花涧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时代的将军崖原始崖画等景点,素有“阆苑仙境”和“天下第一”之美誉。这里还是居民周末放松锻炼的好去处,站在山顶可以俯瞰阆中古城全貌。
阆中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嘉陵江对岸的大像山麓,主要以大佛即释迦摩尼尊像为主要景点。大佛寺内山有坐抛石佛一尊,整个造像,比例力学显粗短,但仍不失壮美、雄浑,具有传统石刻艺术之魅力。寺内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24处,凿崖五墓一处,风化摩崖石刻不可辨认者尚有10余处。摩崖石刻中现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记等石刻特别珍贵。
南津关古镇
阆中南津关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省南充市阆中市嘉陵江南岸,是古城的重要。南津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坐落于阆中古城南边,背倚风景秀丽的锦屏山山麓,枕山面江,狭长的古街,古风古貌,古韵悠远,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
阆中滕王阁
滕王阁是一座唐代风格的歇山式双垂檐屋顶建筑,登楼南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唐代诗圣杜甫两次旅居阆中,多次登临滕王阁赋诗抒怀,留下不少佳句。阁前石阶下有一座唐代舍利塔,塔高8米,建造于公元4世纪,早于滕王阁200多年,尚保存完好。
天宫院
景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其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气候温润宜人。景区由天宫院古建筑群,唐代天文历算学家,道学宗师袁天罡墓和李淳风墓,天宫古镇,西河古街,西河观光区,九曲太极水等景点构成。其中,核心景点天宫院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的天宫村于2005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鳌山圣境
阆中鳌山圣境仙道文化旅游景区位于四大古城之一——阆中江南镇鳌山。鳌山与旁侧黄花山同山异峁,由于护卫阆中文运的缘故,山上建有奎星楼,特称鳌山。景区东邻黄花山阆中红军纪念馆,西邻锦屏山及南津关古镇,北面嘉陵江和阆中古城,南面阆中新城一部。景区山脚下有阆中一号桥,横跨嘉陵江,连接阆中古城和新城,是进出阆中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被誉为“鳌山圣境,魁星祖庭”。
阆中胡家院
阆中胡家院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川北民居的典型代表。胡家院现在有堂屋、厢房、书房、卧房等一共8个展室,全部按照古代居家样貌原汁原味摆放,每个展厅都会有胡家主人亲自给您做讲解。胡家院现在还居住着第8、9、10代子孙,祖上世代行医,医术享誉阆苍南一代。
阆中古城好玩的景点有哪些?
阆中古城地处于省南充阆中市的张飞南路,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古代巴国蜀事重镇。下面介绍阆中古城旅游必去景点:
1、汉桓侯祠
它也叫张飞庙,在明代是称之为雄威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国文化旅游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唐代佛塔
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北玉台山半腰,现滕王阁景区内,唐滕王元婴镇守阆中时_阆中滕王阁唐代佛塔所建。
3、五龙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阆中河楼乡白虎村五龙山麓。筑造型优美,大式作法,与山西五龙庙型制相似。
4、清代贡院
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的考棚,它由城内学道街、清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
5、巴巴寺
又叫“久照亭”,这是教嘎德耶教门的圣地,在阆中市城区东北郊蟠龙山南麓。巴巴,在伯语中是“祖先”的意思。每年陕、甘、宁夏等地群众都抬羊前来朝圣。
阆中一日游必去景点
阆中古城、天宫院文化景区、阆中金平、天宫院五龙度假村、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等。
1.阆中古城:位于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是川北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战国时为巴基斯坦首都,秦设阆中县,2300多年。历代都是县、州、府、衙门。
2.天宫园文化景区:位于阆中南20公里天宫乡。由于阆中天文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晚年先后来阆中定居,并在此选址观天。他们写道,他们死后都葬在这里,天坛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建的。
3.阆中金平:古称阆山,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省阆中市金平山——省阆中市以南,因“花木呈马赛克状,两峰如屏”,人们通常称之为金平山。
4.天坛五龙度假村:位于阆中市田林乡,距市区约22公里,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寺武隆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6个高端民宿院落、16个玻璃屋度假别墅,共29间客房,集讨论、餐饮、住宿、娱乐、生态停车于一体,并配有自助烧烤、共享厨房、农事体验等休闲度假体验产品,可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5.阆中红军烈士纪念园:阆中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起点之一。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打了三年仗,两万多名阆中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在阆中,他们发动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
阆中有些什么旅游景点
1、阆中锦屏山,阆中锦屏山系国家四A级风景区,古称阆山,有天下第一之誉。
2、巴巴寺,位于蟠龙山南麓,为教嘎德忍耶第一位来我国传教的祖师华哲的墓地。巴巴,即为伯语祖先、祖师的意思。
3、观星楼,是纪念以西汉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为代表的古阆中籍天文学家而建。在祖国古代天文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古城阆中曾经育出众多的天文学家,成为我国汉唐时期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
4、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宫院,位于阆中城南20公里的天宫乡。因阆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定居。
5、构溪河,阆中市境内的构溪河,是省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构溪河发源于苍溪两溪乡和龙山镇之间的侨盘山,流经阆中龙泉、千佛、石滩、妙高、扶农,在河溪镇处汇入嘉陵江。
更多关于阆中有些什么旅游景点,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属于:省市梓潼县
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颗耀眼明珠。全县景点众多,尤以七曲山为胜。七曲山大庙相传为晋人张亚子的祀庙。历经一千余载,今存楼阁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之精华。景区古柏苍翠,遮天蔽日,一派萧然之意。七曲山大庙的“应梦仙台”,相传是唐明皇得梦之所。此外,卧龙山千佛岩、汉阙上亭驿剑泉、司马长卿石室等处均为难得一见的古迹。
梓潼县位于市东北方,位于东经104°57'16”至105°27 '35”,北纬31°25'27”至31°51'43”之间。县境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约52.5公里,国道108线斜穿境内,宝成-铁路、成广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全县幅员面积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331公顷,耕地占幅员面积30%,森林面积421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8.48%,丘陵和低山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5.3%。县境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天,降水902.4毫米。
梓潼县农业发达。全县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林地、皮共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占全市第一位。生猪、蚕茧、棉花、红麻均系梓潼拳头产品,粮食作物有7科9属20余种,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豆类,全县人平产粮510公斤。梓潼不仅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县,而且是省蚕桑基地县、水禽发展重点县、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产棉重点县,还是市脐橙生产基地县。梓潼脐橙香、脆、甜、大,品位极佳,凤桔质优味浓,己载入《药典》。
利用丰富的农付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加工工业。近年来,梓潼工业发展很快,梓潼酥饼、千佛特曲、片粉、汤元粉等产品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其中梓潼水磨精制汤元粉获中商部优质产品,饮池牌千佛曲酒系列产品,获莫斯科国际金奖。
梓潼的风光名胜较多。有文昌帝君发祥地七曲山大庙,全国少有的纯古柏林“翠云廊”古蜀道国家级森林公园、司马长卿石室、卧龙唐代石刻等众多的人文及自然景观,是蜀道风景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
距县城以西13公里的卧龙山,相传为三国时诸葛武侯屯兵之处。山上的千佛岩为唐代摩崖造像,雕刻玲珑、规模宏大,为古代石刻艺术之明珠。迄今保存完好者有3窟40余龛,1000多尊佛像,大者高约2米,小者不足3公分。北壁一龛高约2米,端坐正中莲台,神态自然,肃穆中微带笑意;两侧侍立的菩萨,造型生动,顾盼含情;金刚力十怒目怒睁,肘肌隆起,威猛非常。新闻**制片厂专程来此,摄下了珍贵的唐摩崖造像珍宝,以让世人共赏。
梓潼是老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遗址、纪念地众多,今天梓潼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场所。
自然地理
梓潼县地处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位于位于市东北方,县境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约52.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331公顷,耕地占幅员面积30%,森林面积421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8.48%,丘陵和低山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5.3%。
长卿山
长卿山原名“神山”、“蚕婆山”,位于县城西25里许。海拔670米,山势纤细玉长,宛若秀眉,层林冠盖,俨若画屏。
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以北10公里处,为蜀道入川后的最后一道险峰。山间种有古柏4万余株,绵延数里,蜀中罕见,七曲山大庙建于山顶,藏于森森古柏之中。七曲山为剑门山余脉,其地质构造属于川北古中凹陷低缓构造区,主要以白垩系下段,七曲寺组为主,其次是白龙组,岩层为砂岩、而岩互层,页岩较沙岩厚。
景区沿山脊成带状分布,带宽约800~3500米,带长约16000米,呈南北走向,景区所属范围为盆中深丘地貌,海拔500~892米,相对高差约400米,坡大、长而较缓,坡度一般在25~35°,山坡上分布有很多级小台地,山脊秀峻,间有阔缓台地,分布了景区三分之二的森林资源。
全县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林地、皮共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占全市第一位。生猪、蚕茧、棉花、红麻均系梓潼拳头产品,粮食作物有7科9属20余种,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豆类,全县人平产粮510公斤。梓潼不仅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县,而且是省蚕桑基地县、水禽发展重点县、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产棉重点县,还是市脐橙生产基地县。梓潼脐橙香、脆、甜、大,品位极佳,凤桔质优味浓,己载入《药典》。
历史沿革
梓潼之名,源于夏商。《广博物志》卷四十载,梓潼原名尼陈山, 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陈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夏禹欲造独木舟,知尼陈山有梓木,径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树不伏,化为童子,禹责而伐之,先民以梓树为童子所化,故改尼陈山为梓潼山,因蛇水绕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蛇水(今潼江)亦因此而名梓潼水。
梓潼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梓潼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取“东依梓林、西枕潼水”之意。春秋战国时期,梓潼为古蜀国领地。秦惠王派司马错灭了巴、蜀二国后,梓潼就成为蜀都的领地。公元前285年设置梓潼县,属广汉郡,因此,梓潼成为县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自秦汉以来,梓潼便被认为“千里天府,此为屏障”、“梓潼失、成都危”,故历代视梓潼为重镇,为兵家所必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三国纷争,梓潼在军事上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刘备定蜀后设置梓潼郡,其辖区相当于现在一个专区。其后郡,县更迭,辖区也有所调整,归属也几经变更,但梓潼作为一个县治所在地一直尚袭至今。
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置蜀郡, 分其地为三十一县,梓潼始置县。梓潼县城置今文昌镇,位于县境中部潼江东岸,北枕七曲,南跨双峰,西卫长卿。县城中心海拔475.6米。梓潼县古城原址在今城之西北2公里的连枝坝。《华阳国志》载:东汉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梓潼县治从原址南四里(2公里)于梓潼坝今址置县治,渐次成城,历代为梓潼郡、县治所,距今已有近1900年的历史,城址基本未变。
风土人情
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谈演《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的音乐。在文昌祭祀中,它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宣扬文昌经诰的宗旨,是梓潼宗祀文昌帝君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活动。洞经音乐出现在大型祭祀活动当中,这也是古代“歌舞事鬼神”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形成了制度,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注意诗人屈原在他所著的《九歌》中,如《东方皇一》、《云中君》等篇都生动的反映了当时楚国祭祀活动中以歌舞请神、颂神的内容,以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官祭还是民祭,用音乐(包括打击乐)祭神都趋于规模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由于音乐的渗入,更丰富了祭祀音乐的内容,明确了祭祀音乐的等级,提高了缉私音乐的水平,不难看出,缉私音乐是我国古老的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梓潼阳戏
在剑门蜀道梓潼县七曲山上,有一座巍峨宏伟的大庙,庙内供着一位帝王打扮的神像梓潼(文昌)帝君。传说梓潼帝君,系天上文曲星下凡,专管人间功名利禄。故历来为文人学士、仕官儒生顶礼膜拜,亦是他们祈求功名的圣地。由于人们认定这是梓潼帝君的故乡,是文昌的发源地,于是县城取名梓潼,亦借梓潼名望,显赫传扬。而在这梓潼神话传颂的地方,长期流传着一种酬神还愿、驱邪纳吉的民间傩戏——梓潼阳戏。
“梓潼阳戏”始于清乾嘉年间,甚至更早些时间已在梓潼一带流传,至今约有三百多年历史。
梓潼阳戏奉“四圣”(川主、土主、药王、文昌)为戏神,并有一整套祭祀仪式和演出剧目,运用于善男信女求神许愿,还愿祈吉的民俗活动之中。
梓潼阳戏的剧目相传有三十二天戏、三十二地戏。根据手抄本“戏门断愿启白”所记,三十二天戏是:出扫棚前、出小鬼、出土地、出走马、出春牛、出结事郎、出和事老者、出陈牢、出猿猴、出屏凤**、出僧道、出梅花、三圣起马、出化主、出凤冠柳青、出关韩二将、出二郎、出三伯公婆、出杨泗将军、出大伯二伯等。
至于地戏剧本依据上述手抄本中载有:上太白察善、上功曹、上祖师、上白鹤童儿、上灵官镇坛、上点盘土地、上统兵元帅、出钟馗、鲁班造船、二郎扫荡等。
依其内容排列,则是:太白金星查得某地还愿祈神,于是禀报天帝。天帝即派真武祖师纠愿,派灵官、土地查愿、钟馗去驱鬼,最后由二郎神率领判官、土地去除妖驱邪。将全部疫鬼装进神船,逐出门户,扫荡殆尽。
“梓潼提阳戏”的表演颇有特点。它以提线木偶为主导,伴以面具和涂面表演角色,而所有表演又溶于法事仪式之中。梓潼阳戏的音乐唱腔以“神歌腔”为主,唱腔由法师引诵,道童和腔并帮腔,锣鼓节拍伴奏。表演地戏时,还采用了川剧、灯戏声腔。
梓潼阳戏表演,有一个特殊的方式,即戏剧演出过程中,直接与愿主作神人交流。如王灵官在台上问:“还愿弟子,当年你为何许愿?”愿主禀告:“为家宅不清。”王问:“今日如何酬愿?”愿主答:“献上花戏一台,浑猪一头,龙鸡一只,香烛备齐。”王灵官即赐言:“一了百了,一缴百缴,一断百断,水上脱刀,永无欠愿。愿你老者百年长寿,少者松柏长寿。”愿主叩头谢恩,退下舞台。《钟馗斩鬼》中,钟馗捉到两个小鬼,拉到愿主面前。问愿主:“你可认得此二鬼,”愿主上前答话:“不认得。”钟:“此二鬼在你屋前屋后,斗鸡弄犬,扰得你不得安宁。现在捉住,何以报答?”愿主:“钱财酒席报答。”钟:“好,我把此二鬼斩于阴山背后。从此你家门清泰,人吉平安。”愿主:“谢神恩!”答话完,自动退下。在《二郎扫荡》一折中,二郎神登坛作法,愿家立即引导二郎神逐房逐室,驱逐不详。最后,二郎把所有“-”扫进船中,并率领愿主众人,在乐队伴送下,将船押至村外河边,当天。意为疫鬼已除,地方平安昌盛。至此,戏剧演出全部结束。梓潼阳戏这种将驱傩法事、戏剧故事、驱邪民俗紧密结合一起的演剧形式,是对古代方相氏率百隶逐室驱疫驱傩活动的继承与发展。
经济概况
农 业
梓潼县资源众多、特产丰富,历来就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全县有栽培作物83种,栽培果树23种,饲养禽53种,养鱼44种。全县拥有水利资源总量为10.38亿立方米。地下矿藏已探明有石油、天燃气、煤等地下资源。
梓潼县共有耕地52.28万亩,人均1.4亩,同全国人均人平持平,比全省人均耕地多0.5亩。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物产丰富。生猪、蚕茧、棉花、红麻均系梓潼拳头产品,农产品以水稻、玉米、油料、棉花等为主。粮食作物有7科9属20余种,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豆类,全县人平产粮510公斤。梓潼不仅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县,而且是省蚕桑基地县、水禽发展重点县、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产棉重点县,还是市脐橙生产基地县。梓潼脐橙香、脆、甜、大,品位极佳,凤桔质优味浓,己载入《药典》。
全县林业用地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80万立方米。
梓潼县的牧业以人工养殖猪、牛、羊、鸡、鸭等禽为主。
工 业
改革开放以来,梓潼县的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县有15个工业门类,1000多个产品,有80多个产品荣获国家、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食品、轻纺、化工已成为梓潼经济的三大支柱。
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加工工业。近年来,梓潼工业发展很快,梓潼酥饼、千佛特曲、片粉、汤元粉等产品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其中梓潼水磨精制汤元粉获中商部优质产品,饮池牌千佛曲酒系列产品,获莫斯科国际金奖。生猪、蚕茧、棉花、红麻均系梓潼拳头产品,县内乡村村村通公路、通电、全县开通程控电话。
行政区划
梓潼县位于市东北方,位于东经104°57'16”至105°27 '35”,北纬31°25'27”至31°51'43”之间。
Zitong Xian
510725
622150
县驻文昌镇
2004年,梓潼县辖11个镇(文昌、许州、长卿、黎雅、白云、卧龙、观义、玛瑙、石牛、自强、仁和)、21个乡(小垭、演武、仙峰、双板、文兴、石台、马鸣、建兴、双峰、仙鹅、二洞、豢龙、宝石、定远、大新、东石、三泉、宏仁、马迎、交泰、金龙场)。
旅游梓潼县
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县城北,古称“尼陈山”。地理坐标北纬1°41′51″,东经105°11′34″,主峰海拔861.5m。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幸蜀途经此山时,侍臣中有人留下了“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的诗句,从此“七曲”之名便名扬天下,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九座名山”。
七曲山风景区位于剑门蜀道风景名胜旅游区之南端,金牛古蜀道纵贯南北,整个旅游区沿山脊成带状分布,占地面积29.3平方公里。旅游区距省会成都150公里,与科技城相距仅45公里,交通便利快捷。
七曲山风景区以文昌文化发祥地和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享誉海内外,有以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筑、古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50多处,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七曲山大庙是海内外文昌宫观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造神运动中,张亚子由人到神被历代皇朝追封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七曲山大庙现存元、明、清古建筑23处,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它既像人间王府,又似天上宫阙,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源于文昌祖庭的洞经音乐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随着文昌帝君的声名远播,它走出庙堂,根植民间,不断吸收各地各的音乐营养,发展成为一种古老的民俗音乐,聆听这一韵味高雅的“钧天妙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更能颐养人的身心,洞经音乐被教科文组织誉为“全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占地400余亩的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拥有古柏2万余株,最老的“寿星”皇柏有2100岁,最年轻的“寿星”潘家柏也已200岁高龄。如今,新植柏林成片与古柏林区相连,形成了一条1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完整的古柏生态遗存受到了国家的重视,1994年新老柏林区被林业部批准为“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加以重点保护,2004年又被省林业厅列为“省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据林业科学家测定,一公顷柏树一昼夜分泌的挥发杀菌素是松树的6倍,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人在呼吸净化过的空气后,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因此,七曲山风景区无疑又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为了让具有独特、唯一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它迷人的魅力,近年来七曲山风景区先后投资近亿元加强基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功能,强化宣传营销。随着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朝圣的游客络绎不绝,2005年共接待中外游客51.6万人次,其中、等地海外游客3.01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达2750万元。
七曲山风景区优美独特的景观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眼球,也受到了影视界的青睐,已有《记》等32部影视片在此取景。同时,良好的服务风范也赢得了省文明委的认可,2004年被授予全省首批“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的殊荣。
2007年6月26日,“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发布及文化旅游推广大会”在北京召开。首批30个“旅游文化示范地”单位代表与旅游专家、新闻媒体、中外旅行商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计,推广优秀文化旅游品牌。七曲山风景区有幸被列为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杨学杰先生作为示范地单位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并播放了七曲山风景区的宣传片。最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兼王石先生为七曲山风景区授牌并合影留念。
七曲山大庙
七曲山大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陕公路边,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
大庙最初叫“亚子祠”,是为纪念晋代张亚子的。张亚子究竟是什么人?说法不一。有的说他侍母致孝,仕晋战死;有的说他为民行医,深受爱戴;也有的则把他说成是神仙一类人物。建祠以后,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开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扩建成了一座大庙,有宫殿楼阁23处。这些建筑或建于元朝,或为明清遗物。
步入大庙正门,便是明代替为“西蜀名楼”的百尺楼。楼高3层共100尺。此楼当时据说堪与荆楚名楼岳阳楼和黄鹤楼媲美,后毁于火,今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建于山顶的天尊殿,更是宏伟壮观,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庙里有10尊明代铁质铸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达4.7米,重30吨;8尊陪侍像高6尺,各重万斤。这些造像体态匀称,工艺精湛,为川中所少见。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术和造型水平。
大庙中原有张献忠像,绿袍金面,甚为威武,清时给绵州知州安洪德所毁,今又重塑。据说张献忠领兵入川至七曲山,见庙内奉把的是文昌帝君张亚子,就说:“你姓张,咱也姓张,就与你联了宗吧!”因而把文昌庙改为太庙。“大”“太”相通,以后就叫大庙了。
大庙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这就是饮誉海内外的古蜀道翠云廊。它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虽历尽千古沧桑,仍枝繁叶茂。它们的姿态奇异: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所以人们叫它“泰山柏”;有的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于是人们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风的树腔。传说刘禅-后,被俘去洛阳途中曾在树身下躲过雨,故人们称此树为太子柏,又称阿斗柏。最为珍奇的是应梦仙台株晋柏,周身无皮、无枝、无叶,却老当益壮,相传为张亚子所植。
闻名遐迩的翠云廊古柏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三国时,张飞率兵过此,因天热酷暑难当,遂下令兵士植树遮荫。据说奇迹出现了,居然“上午植树,下午成荫”。当地百姓称为“张飞柏”。到了明代,剑州知州发动百姓在古驿道上遍植柏树数十万株,给后人造就了这条翠云廊,翠云廊上的古柏,是活着的历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观。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梓潼县位列第212名。
2021年1月,梓潼县被认定为第三批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梓潼县列入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19年3月,梓潼县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6年2月16日,梓潼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上面内容就是关于哪里的制造工艺精湛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 蚂蚁新村6.3最新答案文章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小伙伴们!更广泛精彩资讯请继续关注神奇下载HttPS://WWw.sQXzz.coM,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