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小伙伴们在体验支付宝时候,不了解考考你∶始于西周时期﹐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是相关资讯,有需要的小伙伴们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支付宝:考考你∶始于西周时期﹐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是
1.考考你∶始于西周时期﹐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是
太师
军师
2.答案:太师
3.答案解析
太师是一个官名﹐设立于西周时期﹐高级武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等国沿用﹐为辅佐国君的高级官员,到了战国后被废止。
三国时期军队武官官级
大将军: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 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 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 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 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
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 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 将、校尉三级。
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 ,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 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 分掌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 ,分掌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 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 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 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 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 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 末群雄迭起弊纳早,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 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重号将军名称 ,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 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 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重号将军名称 ,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 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 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 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 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 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 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 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 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 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 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 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 ,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茄扰并兼管该 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 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 ,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 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 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 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杂号将军之一。魏以 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 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 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杂号将军之 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 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为中 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 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 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杂号将军之 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 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 ,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监督、巡查军队之职, 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 ,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 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打董卓时,租雀以 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 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杂号将军之一。高级 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
求助古代官员等级
武官
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
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
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领兵作战凳烂明的将帅
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全国最高统帅。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国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的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族担任,副元帅为大臣担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军,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武职,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
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称为都教头,教头。禁军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设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金朝的枣告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帅府,由都元帅指挥。元历灶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薛”。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
中国历史武官称呼或官名
各朝的制度不同。太繁复可能100万字难以尽诉,在此本人谨以明朝部分官位说明
明朝为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皆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
左、右丞相,正一品 平章政事,从一品
左、右丞, 正二品 参知政事,从二品
郎中, 正五品 员外郎 正六品 都事、检校,正七品 照磨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参议,正三品 参军断事,从三品 断事、经历,正七品 知事, 正八品
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 功所功郎,正七品。
吏部:
尚书一人, 正二品 左、右侍郎正三品
司务厅司务 从九品 文选、验封、稽勋、考功 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 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激败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让铅洞之号九。
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
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上述为很小一部分,另有2部,48司,与外派官职,不计其数,难以累述。
另外您说的知县七品只是一部分知县,县分三等。
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
六万石以下为中县, 知县正七品;
三万石以下为下县, 知县从七品。
明朝官吏职务
知县--县长,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州--地级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府--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承宣布政使司--省长
税课司--税务局局长
织染杂造--纺织局局长
巡检司---公安局局长
递运所使--邮政局局长
礼部尚书--文化部,教育部长
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
吏部尚书--人事部部长
太仆寺卿--交通部部长(管马的)
鸿胪寺卿--外交礼仪
尚宝司卿--盖章的,保管御玺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坦枯、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武官分国防武官或三军武官、军种武官(陆军武官、海军武官、空辩坦军武官)、技术武官和相应的副武官。
各国武官的军衔、级别不一,校官居多,也有将官和尉官。同一使馆派有数名武官时,由三军武官或某一军种武官担任“首席武官”。我国驻少数国家(美国、俄罗斯等)武官为军职军官(少将军衔),驻其他国家武官为师团职军官(校官)。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元帅 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 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 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
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 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 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
中、下士为官职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哗散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乱灶氏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先秦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 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 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 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春秋时期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 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 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 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唐代军衔
唐代的武将等级,但是只有官府的一些特征而且基本是一笔代过。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军衔 。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
品级 名称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
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 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 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 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 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 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 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 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 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 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 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 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 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 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 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 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 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 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 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 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 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 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 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 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 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 从九品下
清朝军衔
清朝分九品十八级官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1两,加支528两
正一品: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
两,加支324两
正二品: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正三品: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正四品: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
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正五品: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
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正六品: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正七品: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正八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从九品: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古代官职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军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 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上面的内容就是考考你∶始于西周时期﹐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是 三国时期军队武官官级全部内容了,如果朋友琢磨更详尽考考你∶始于西周时期﹐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是,武职,京官,将军,大夫,武官,三国时期军队武官官级等精彩资料,多多支持神奇下载站,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